两融规模中的“融资余额”大幅减少,引起市场关注。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创下近一年半的单日最大“缩水”,相比前一交易日下降近200亿元至14994.24亿元,自去年9月中旬以来首次跌破1.5万亿元。

不过,展望2月市场行情,有机构人士称,A股探底临近尾声,继续下行空间不大。

融资客已逐渐去杠杆

1月31日,沪深两市融资规模较前一交易日减少193.53亿元,创下近期单日之最。上一次的大幅“缩水”发生在2022年4月底,单日减少近280亿元。

两融规模的明显变动,与市场走势不无关联,在此背景下,融资客也逐渐撤掉杠杆资金。据记者统计,今年1月沪深两市融资余额已“缩水”843.65亿元。

近期,市场还出现了雪球产品的集中敲入现象,因此投资者对于两融资金动向的关注也更加上心。为此,记者采访了多家券商的大型分支机构,了解到目前暂未出现风险事件,但从业人员也“绷紧弦”,密切关注两融客户的情况。

上海地区一家券商的营业部人士表示,其所在营业部1月31日当天确有两融客户触及平仓线;北京地区一家小型券商的营业部人士也表示存在类似情况。

内陆地区某券商的一家老牌营业部负责人则表示,其所在营业部暂未出现一例平仓,有两融客户维持担保比例下降,但还没到达平仓线。

不过,多家券商的营业部人士向记者坦承,近一个月以来,通知客户追加保证金已是工作常态,客户的反馈也较为积极。近日,有券商也为此召开内部会议,讨论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两融风险。

北京某券商一家大型营业部的负责人表示,由于公司对市场走向做了预判,已提前一个月让两融客户降杠杆,“我们的两融业务风险没有问题”。

融资客主要从哪些板块撤离杠杆资金?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月融资净流出最大的是电子板块,净流出额95.63亿元;排名第二的是计算机板块,净流出额为89.70亿元。此外,医药生物、汽车两大板块的融资净流出额均超60亿元。

个股方面,民生银行、长安汽车、赛力斯在过去一个月被融资客大幅抛售,融资净流出额分别为18.59亿元、18.47亿元、13.50亿元。

大规模平仓概率不大

两融规模“缩水”之所以备受市场关注,主要是因为投资者担心市场出现两融踩踏。

深圳某券商一家大型营业部的负责人向记者称,可能性不大。在该人士看来,2014~2015年A股的大涨主要靠杠杆资金推动,其中两融余额上升很快。相较来看,近年来A股市场并没有出现两融规模快速上升或快速下降的情况。

该人士还谈到,过去几年两融余额经历缓慢上升的过程,意味着客户的杠杆资金是分散的、低仓位的,所以在市场遇到连续下行时,两融风险不会像2015年那样来得急促。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月,沪深两市的两融规模从1万亿元迅速飙升至2万亿元,不足半年时间。

2019年12月,两融规模进入常态化的“万亿时代”,用了一年半时间,直到2021年年中才攀升至1.8万亿元。随着市场震荡,两融规模有所下滑,2022年至今保持在1.5万亿~1.7万亿元区间。

华创证券金融首席分析师徐康近日表示,从交易机制及存量规模来看,若市场持续下跌,可能需要关注引发融资盘强平的循环下跌风险,但上述现象成为市场下跌主力的概率不大。他分析,2022年末有披露维保比例数据的37家券商,其加权平均维保比例为257%,明显高于券商平仓线。静态来看,2022年末至今,中证全指下跌13.4%,不考虑投资者换仓、追保等因素,平均维保比例线性估计为223%,距离110%~150%的平仓线仍有较大距离,因此投资者出现大规模平仓的概率不大。

权益市场走向受关注

在受访的分支机构人士看来,若市场短期延续跌势,融资客的平仓风险确实需要保持关注,因此未来A股行情走向十分重要。不过,谈及2月市场策略,有机构认为行情下行空间有限。

华鑫证券分析师表示,国内“双降”释放积极信号,叠加核心城市地产调控松绑,资本市场机制不断优化,市场情绪逐步修复,A股二次探底临近尾声,震荡反弹可期。

诚通证券投资顾问认为,短期资金涌入上证50指数与沪深300指数,市场已有企稳迹象。随着业绩预告强制披露期在1月31日结束,业绩爆雷板块的风险有望充分释放。展望2月,在上证50指数、沪深300指数震荡企稳,其他板块进入业绩真空期、市场情绪逐步修复下,行情有望企稳回升。

东海证券策略分析师也表示,2月为数据真空期,政策落地效果尚难证伪,权益市场虽然下行空间有限,但低位企稳上行可能仍需等待基本面明显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