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抄底港股热情不减。
自底部连涨两日后,港股于12月18日迎来调整,不过,南下资金却表现积极,单日净买入港股约107亿元(人民币,下同),为今年以来第三次单日净买入金额超百亿元。
弱势行情并未妨碍南下资金对港股的热情,今年跌幅靠前的医药和互联网科技主题基金最受资金青睐,资金持续抄底两大板块。
恒生指数已经连续四年下跌,展望后市,机构认为随着政策刺激的加码,以及海外确定性的利率下行,港股基本面已经在复苏的路上。
百亿资金南下涌入港股
12月18日,港股指数集体下行,恒生指数跌0.97%,恒生科技指数跌1.32%。汽车产业链集体表现低迷。涨幅榜上,受红海水域突发武装袭击事件影响,港口运输股逆市走强。
个股来看,东方甄选涨近22%,航运股海丰国际涨近15%,商汤跌超11%,药师帮股价大跌28%,公司股价异动较大主要受短期事件催化影响。
今年以来,港股整体表现不佳,一度于12月11日创下年内新低,近期港股表现亦有所反复。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选混合基金经理邢程认为,支持10月底至11月中港股反弹的主要因素更多源自外部环境边际改善,如长端美债收益率下行带来的港股估值分母端流动性边际改善,以及中美关系缓和提振了港股风险偏好等,另一方面,港股市场所面对的内在因素仍较为疲弱,也拖累了港股进一步向上反弹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资金对于港股的态度却是越跌越买,弱势行情并未妨碍南下资金对港股的热情,12月18日当天超百亿资金南下涌入港股,这也是今年以来南下资金第三次单日净买入港股的金额超百亿元。截至12月18日,南下资金今年已累计净买入港股近2990亿元。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港股市场还掀起了“回购潮”,截至12月18日,今年港股市场共有205家公司积极参与回购,回购金额超1167.5亿港元,创下历史新高。
抄底港股两大板块
截至12月18日,今年以来,恒生指数下跌15.94%,恒生科技指数下跌9.64%,在全球各大重要股市指数中跌幅靠前。具体行业来看,仅能源和电信服务板块年内上涨,地产、医疗和消费等板块跌幅居前。
从跟踪港股的ETF来看,仅港股通红利ETF年内上涨,医药和互联网科技主题基金跌幅最大,如港股通医药ETF、恒生医疗ETF、恒生生物科技ETF、恒生互联网ETF等年内亏损20%以上。
从ETF资金流向来看,今年跌幅靠前的医药和互联网科技主题基金最受资金青睐。长期来看,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华夏恒生科技ETF、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和广发中证香港创新药ETF今年资金净流入额分别为131.70亿元、97.11亿元、89.36亿元、83.32亿元和73.46亿元。
即便是短期,两大板块也是资金的“心头好”。12月以来,华夏恒生科技ETF、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华泰柏瑞南方东英恒生科技ETF和博时恒生医疗保健ETF资金净流入额分别为18.49亿元、18.13亿元、9.98亿元和5.2亿元。
展望未来,邢程认为,港股市场可能仍会维持区间震荡且结构性机会为主的格局。后续港股反弹的高度和持续性还需要更多宏观支持政策落地的配合,以进一步恢复居民和企业中长期信心。
综合来看,邢程认为中国经济温和复苏和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中期维度趋势均较为确定,且当前香港市场较低的估值水平和潜在经济政策出台有望提供支撑。较低估值水平不仅将为市场抵御外部波动提供缓冲,也有望使港股市场对增长修复和政策信号更为敏感,从而提供更大的弹性。
机构:港股正开启希望之旅
恒生指数已经连续四年下跌,展望未来,机构普遍认为港股市场不少板块跌出机会。
邢程认为,虽然宏观政策推高不足托底有余可能对应市场短期上有顶下有底,建议关注平衡型配置策略,一方面聚焦于成长赛道业绩能见度较高、体量较大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关注低估值和高分红的优质标的。
港股盈利预期逐步改善,博时基金分析,中期来看,海外流动性整体偏向缓和,有利于港股表现;短期来看,港股后续走势更依赖于国内经济修复。
安信证券在2024年投资策略中指出,港股正在开启希望之旅。随着政策刺激的加码,以及海外确定性的利率下行,港股的基本面已经在复苏的路上。
在板块方面,安信证券认为,恒生科技是诸多行业指数中EPS上修较为明显的一个板块,ROE持续改善已经初具效果;高技术制造业的军工、通信、家电、半导体等景气周期已经向好,且估值不高,上游成本目前处在低位,盈利能力改善较为明显;海外利率的下行将带动创新药行业的估值修复;具备长期股息回报的企业对于稳健型投资者依然有较大吸引力。
对于港股科技板块,招商基金认为当前板块估值较低,压制板块的因素随着时间推移将逐步缓解,或是配置的较好时机。互联网行业同时具备消费与科技属性,港股中互联网头部公司具有较大优势,但并未受到市场更多关注,科技属性并未在互联网板块内体现。
平安基金认为,港股医药是值得重点关注的行业,行业在2024年有望迎接反转,首先人口结构变迁支撑医药行业的长期需求,此外创新药陆续获批,迎接新一轮创新产品周期,预计未来1-3年多个创新重磅品种获批、上市,成为创新药市场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