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突然大跌,原因何在?未来怎么投?华夏、招商、中欧、华安、建信、上投摩根、银河、长安八大投资老将最新研判

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公募基金有2943名基金经理,基金经理年限超过10年的只有179个,其中年化收益超过10%的仅49位。“双十”基金经理占比不到2%。震荡市下,“双十”基金经理们在震荡市中采用怎样的抗跌策略?2022年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双十”基金经理如何看待后市,又将如何把握市场机会?

开年以来A股市场骤然降温,上证指数年内跌超9%,创业板指数跌幅近20%,面对如此急速的调整,往往历经牛熊的投研人士更能穿越迷雾给出真知灼见。中国基金报记者寻找到8位“双十”老将来谈论市场的关键问题,为后市布局寻找方向。

这些“老将”是:

华夏基金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经理 郑晓辉

华夏基金股票投资部执行总经理 郑晓辉

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 、基金经理 王景

招商基金总经理助理 、基金经理 王景

中欧基金权益投决会主席、投资总监 周蔚文

中欧基金权益投决会主席、投资总监 周蔚文

华安宏利、华安智增精选基金经理 王春

华安宏利、华安智增精选基金经理 王春

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总经理 陶灿

建信基金权益投资部执行总经理 陶灿

上投摩根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杜猛

上投摩根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杜猛

银河基金投资业务总监、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 张杨

银河基金投资业务总监、股票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 张杨

长安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徐小勇

长安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 徐小勇

精彩观点:

郑晓辉:应该坚持一贯以来“业绩快速增长+高性价比”的选股框架,积极在“鱼多而人少的地方捕鱼”。我不认为今年全年是熊市,因此我觉得低估值策略可能只是阶段性比较抗跌,放在全年来看,还是业绩能够不断超预期的个股大概率会跑赢市场。

王景:目前主要通过分散配置的方式应对市场下跌,主要配置新能源、医药方、稳增长相关的基建类和具有阿尔法特征的消费股。港股现在整体估值较便宜,假如继续调整,相对看好港股中制造业板块。

周蔚文:市场环境很不好时,在大类资产配置中降低权益类资产比重是比较重要的。若市场震荡,选择未来经营趋势相对好的行业与板块会有收益或少跌很多。不管哪种市场环境,好行业中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其长期价值相对突出,选择这类优秀公司的股票有助明显降低回撤。

王春:在持续三年多的结构牛市之后,在当前阶段,我们更加关注估值与成长的平衡,企业长期竞争力和潜在市值空间的平衡。中国经济长期处于结构转型阶段,创新是未来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唯一源泉,我们将长期关注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并能在经济转型中建立显著竞争壁垒的优质公司。

陶灿:市场震荡加剧的情况下,做好止盈止损尤为重要。整体策略上,盈利下行期更寻求经营的确定性,在重视成长因子的同时加强了对质量因子的关注,紧扣公司基本面,并结合行业景气研判个股业绩的稳定性以及业绩与估值的匹配性,重视行业轮动。

杜猛:市场波动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常态,但波动本身不是风险,风险在于选错资产,在错误的时点选择错误的资产可能才是最大的风险。所以,要特别关注投资标的的基本面和长期逻辑。在投资上,自己仍然会以中长期视角布局具有成长潜力和确定性的优质标的,注重盈利与估值的匹配。

张杨:要乐观对待市场,因为每次市场下跌后都有可能迎来投资机遇。对市场发展抱有信心,都可能迎来下一次市场带来的机会。因此,对于经过多轮市场的投资者,保持乐观心态,并积极思考,去寻找每次调整后的机会。

徐小勇:彼得林奇曾说,股价下跌正是追加买入质优价廉好股票的大好时机。经历了将近3年的结构牛,一些高景气板块的优质标的普遍处于估值高位,而开年的连续下跌反而快速释放了一定的风险。优质标的估值调整,或许也带来了投资切入的良机。

震荡市下侧重分散配置、降低股票仓位、低估值策略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期市场震荡加剧,您在震荡市中采用了哪些方法控制回撤?您觉得哪些抗跌策略比较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郑晓辉:历史上来看,熊市中控制回撤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股票仓位。年初以来,A股市场震荡加剧,究其原因主要是美联储紧缩政策超预期、基金发行低于预期、俄乌战争引发大宗商品暴涨、国内奥密克戎疫情扩散等负面因素造成的。我认为系统性熊市并未来临,所以年初以来并没有大幅降低仓位,组合净值也不可避免的经历了较大的回撤。但我认为还是应该坚持自己一贯以来的“业绩快速增长+高性价比”的选股框架,积极在“鱼多而人少的地方捕鱼”。因此去年12月份以来我开始布局金融地产等低估值板块,春节后开始不断买入光伏、半导体等基本面超预期的个股,希望以“个股的高性价比”来控制组合回撤。

历史上来看,低估值价值股或者高股息策略在熊市中大概率会相对抗跌。由于我不认为今年全年是熊市,因此我觉得低估值策略可能只是阶段性比较抗跌,放在全年来看,还是业绩能够不断超预期的个股大概率会跑赢市场。

王景:目前主要通过分散配置的方式应对市场下跌,主要配置新能源、医药方、稳增长相关的基建类和具有阿尔法特征的消费股。

周蔚文:市场环境很不好时,在大类资产配置中降低权益类资产比重是比较重要的。若市场震荡,选择未来经营趋势相对好的行业与板块会有收益或少跌很多。不管哪种市场环境,好行业中的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其长期价值相对突出,选择这类优秀公司的股票有助明显降低回撤。

王春:面对今年全球和国内诸多不确定因素,首先,在资产配置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我们采取保守策略,减少了权益资产的风险暴露程度。其次,在行业配置上,我们重点关注受宏观波动影响较小或者宏观免疫特征明显的行业,以及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行业。最后,在风格配置上,采取了适度均衡策略,一方面降低对高估值和高成长板块的配置比例,另一方面增加了低估值和高分红板块的投资比例。另外,今年我们增加了高质量的大盘蓝筹类股票,降低了不确定性较大的小盘股配置比例。

陶灿:市场震荡加剧的情况下,做好止盈止损尤为重要。整体策略上,盈利下行期更寻求经营的确定性,在重视成长因子的同时加强了对质量因子的关注,紧扣公司基本面,并结合行业景气研判个股业绩的稳定性以及业绩与估值的匹配性,重视行业轮动。开年以来的投资决策中,对估值的容忍度更加严格,且更关注震荡市的投资节奏感,以达到抵御波动的目的。

具体执行上,年初预期市场波动加大时,对组合中个股Beta严格把关,调整组合对于市场的敏感程度,降低整体组合估值波动率,减少市场Beta的伤害。及时降低了老基金高弹性个股的仓位,同时减慢了新基金的建仓节奏。对组合进行了符合市场节奏的结构优化,主要考虑均衡,布局了稳增长领域银行、地产、煤炭等板块,同时对业绩高增长确定、估值被消化较为充分的高景气成长板块逢低买入。

杜猛:市场波动其实是资本市场的常态,但波动本身不是风险,风险在于选错资产,在错误的时点选择错误的资产可能才是最大的风险。所以,要特别关注投资标的的基本面和长期逻辑。在投资上,我们仍然会以中长期视角布局具有成长潜力和确定性的优质标的,注重盈利与估值的匹配。在回撤控制上,我会通过配置风险收益特征弱相关或负相关的行业,进行一定的行业对冲,相对减弱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同时,在选择这些用来做行业对冲的投资标的时,我也会注重其成长性和阿尔法收益的评估。

张杨:投资肯定需要从长期看问题,我们需要用长期适用的方法。因此,即便在当前大幅震荡的市场下,我们依然要坚持我们的投资理念。我个人的话,就是通过选取成长股的方法力争获取长期收益。成长股的上涨后期难免有泡沫的成分,因此回撤是常会碰到的问题。但是,从长期看,市场每次调整是有期限的,投资成长股是长期的事情,不能因为市场有大的调整就直接放弃之前的策略,比如在2018年市场出现大幅回调时,一些人可能会采取防守策略,但是到了2019年,可能有些人就没来得及及时调头而错失机会。所以总的来看,做太多的相机决策也是会失去发展的机会,我们应该立足长远,把关注点放在企业成长性上。

徐小勇:今年的市场行情相对比较极端,最近这种快速下跌的行情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和市场情绪所引起的。而我们在投资布局中选择基于较长的时代脉络进行思考,力求对长期主线的把握。考虑到我们布局的优质成长企业自身基本面没有显著变化,因此我们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仓位调整,主要还是通过行业分散、组合均衡来被动控制回撤的。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锚定标的基本面,努力挖掘新品种,从而滚动优化投资组合。

市场调整有利优化投资组合结构

把握低位建仓优质标的机会

中国基金报记者:近期股市大幅调整,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带来建仓良机,你怎样看待?接下来您会如何操作,是积极布局还是保持观望?

郑晓辉:一般来说,股市调整是优化组合结构的良好时机。3月份股市快速调整,确实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质个股的建仓良机。我个人认为,当前阶段,还是应该坚持一个平和的心态,更多的从中长期角度考虑优选性价比较高的个股。在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加息+缩表)落地、国内地产风险消除后,市场可能会迎来指数型机会。在此之前,可能更多的是震荡市中的结构性机会。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会积极审视组合的风险收益比,着重考虑中个股的股价波动是否反映了基本面的变化,在业绩快速增长的行业中不断遴选出性价比较高的个股。与此同时,整体组合的结构适度均衡偏成长。

王景:目前点位已经具有较大的安全边际。

周蔚文:经过调整后,越来越多的优秀公司投资价值凸显,我们会不断深入研究、寻找长期价值凸显的公司或者未来一两年经营趋势反转的行业。

王春:在持续三年多的结构牛市之后,在当前阶段,我们更加关注估值与成长的平衡,企业长期竞争力和潜在市值空间的平衡。中国经济长期处于结构转型阶段,创新是未来企业持续竞争力的唯一源泉,我们将长期关注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并能在经济转型中建立显著竞争壁垒的优质公司。但是,经济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阶段领先也并非高枕无忧,我们既要看到新兴产业的巨大机会,也应避免其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认为,当前市场的下跌已经释放了部分风险,为我们以合理偏低的估值,买入那些真正具备持续竞争力的优质企业提供了机会。

陶灿:中长期来看,A股仍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稳增长仍是当前市场重要的主线。《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稳增长信号,5.5%的GDP目标和“主动作为”的基调比较明确,上半年可能会是宏观经济政策密集推出-经济预期企稳的阶段,尤其是短期地产链、基建链或迎来更加积极的信号。今年以来市场调整已缓解了去年底A股结构性高估及交易过热问题,且相较于确定性收紧的海外流动性,我国央行仍预留了较大的政策空间,有能力保持相应的政策独立性,以应对后续挑战。

近期市场涨跌反复拉锯,因此加仓节奏依然会保持相对平稳和节制。未来会以一季度业绩为抓手,注重自下而上,选择业绩高增长确定、估值被消化较为充分的板块和个股,关注龙头超跌带来的修复机会。

杜猛:无论市场如何波动,优质资产的估值最终会均值回归,非理性下跌的幅度越大,修复的弹性和空间也愈加可期。当前,许多优质资产已下跌了很多,估值回落到合理、甚至低估的水平。从长期的角度看,其投资机会业已显现。

对于今年的投资,我们并不悲观。站在当下时点,大量优质的长期资产的估值已进入有价值区间,未来市场下跌幅度有限。短期市场出现非理性、恐慌性的快速调整,甚至是一定程度上的超跌,一些我们关注的优秀标的被明显错杀。从中长期角度,这也将提供低位建仓优质公司的好机会。

我们始终认为,投资回报是来自于长期持有的公司的持续成长带来的收益,这个收益虽然会随着市场而波动,但是只要持有的时间相对足够长,将会在长期投资当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始终会坚持配置顺应时代发展的、成长空间较大的行业当中有竞争优势、有创新能力、管理层出色的优秀公司。

张杨:我也经历过多次市场大幅波动,身处其中体会比较多。我始终觉得要乐观对待市场,因为每次市场下跌后都有可能迎来投资机遇。比如2011年、2018年都的市场调整,还有2015年的市场大幅波动,实际上做好前瞻性研究,对市场发展抱有信心,都可能迎来下一次市场带来的机会。因此,对于经过多轮市场的投资者,保持乐观心态,并积极思考,去寻找每次调整后的机会。

徐小勇:彼得林奇曾说:股价下跌正是追加买入质优价廉好股票的大好时机。经历了将近3年的结构牛,一些高景气板块的优质标的普遍处于估值高位,而开年的连续下跌反而快速释放了一定的风险。优质标的估值调整,或许也带来了投资切入的良机。

我们认为应对调整最好的策略是锚定基本面,接下来我们仍会基于时代脉络进行思考布局,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主线,同时基于对行业和企业的业务发展、成长动能分析来修正我们的策略和结构。

今年A股以震荡结构行情为主、关注高端制造、新能源、新兴消费等

中国基金报记者:在市场经历了一波调整之后,对2022年的行情怎么看?看好哪些板块、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郑晓辉:我认为A股市场全年来看大概率是震荡市,震荡幅度可能会比较大。支撑市场的主要因素:第一:A股估值不贵。从ERP模型或者股息率模型都可以得出结论,目前万德全A指数的风险偏好在过去10年来看处于-1倍标准差的位置;第二:国内宏观政策已经转向,空间还很大;第三:资金不缺。“房住不炒”政策格局下,国内居民大类资产配置在中长期范围内必将逐渐转向股票市场。而全球各类机构投资者目前低配中国资产的还很多。在这些因素则综合影响下,我认为A市场全年来看大概率是震荡市的态势,分季度来看,可能二三季度略好于一四季度。

历史来看,符合时代特征的行业往往会产生穿越牛熊的牛股。08年金融危机以前,城镇化、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与此相关的金融、地产、家电等行业产生了很多牛股。我认为未来10年,低碳化、数字化是国内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符合这一时代特征的新能源、半导体、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必将产生一批穿越牛熊的牛股。具体到今年,考虑到今年国内宏观经济的重点是稳增长,因此既具有阶段性稳增长特征,同时又符合长期产业转型方向的光伏(尤其是户用光伏)、半导体设备和材料、数字基础设施(比如国产服务器等)、智能汽车、工业互联网等行业值得长期看好。

王景:从政策角度上,稳增长共识达成,今年货币政策在1、2月份有了放松的迹象,但后续信用是否真的能扩张还处在观察之中。投资者对未来经济企稳持观望态度,总的来说,基本面没有大的利好,大家信心不太足,加上近期没有新增资金入场,市场才会向下调整。

目前主要配置新能源、医药方、稳增长相关的基建类和具有阿尔法特征的消费股。港股现在整体估值较便宜,假如继续调整,相对看好港股中制造业板块。

周蔚文:困境反转行业是2022年一条重要的投资线索,包括餐饮、酒店、旅游、交通运输、演艺、养殖等多个行业。尽管目前疫情尚未散退,但乐观来看,未来一两年后我们走出疫情、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这将为以上行业带来显著投资机会。2021年三四季度,养殖行业经历了几十年来亏损较严重的时段,未来一两年的行业利润有望恢复正常,可能带来相关投资机会。

王春:今年市场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无论中国经济还是全球经济,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面临着后疫情时代诸多重大变化之后的重新定位。中短期来看,我们将更加关注确定性更高的低估值、高分红的优质龙头企业的投资机会。长期来看,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在合理的估值范围内,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具备持续创新能力、能够在各自领域建立显著竞争优势的优质成长公司。

陶灿:在年初我曾提到,2022年市场震荡预计加剧,因此投资的节奏很重要。在盈利下行期更需要紧扣个股业绩确定性、注重板块轮动,整体而言,预计下半年表现优于上半年。

开年以来,新能源、医药、食品饮料、电子等过去两年广受关注的行业出现大幅调整,近期止损盘阶段冲击情绪渐过,稳增长政策、货币信用双稳环境继续对股市形成底部支撑,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较低。未来重点关注一季度业绩的检验,优质成长在前期回调、业绩证明的共同作用下,有望迎来较好收益。

在艰难的磨底阶段过后,结构性机会终将被孕育。经历调整,真正有业绩兑现的板块,既有业绩增长的持续动能,也在估值上具备很高的性价比。具体而言,建议关注两大主线。一是稳增长:关注开工修复预期带来国内周期品的阶段性机会(煤炭、有色、钢铁、建材、化工);二是高景气成长:包括军工、新基建、高端装备等,尤其是关注新能源汽车从电动化到智能化过程中的机会,以及新能源链条中光伏、绿电运营等。成长板块虽短期受外因压制,但估值基本回到相对低位,核心关注一季报业绩验证,自下而上发掘优质个股机会。

杜猛:尽管开年市场表现不佳,但随着“稳增长”政策的逐渐发力,政策对市场的效果将逐渐显现,今年经济和盈利增速预计呈现出前低后高的状态。在年中,我们可能就会看到经济底、盈利底的陆续出现,而经济向上、盈利改善将有望推升市场迎来更好的行情。此外,国内居民正逐渐加大在资本市场的配置,这是一个仍未改变的长期趋势。而权益资产作为大类资产中最具吸引力、长期收益率可观的品种之一,未来居民权益类资产配置占比仍将继续提升,这是支撑A股长期慢牛的重要基础。

未来的行业机会上,我们仍将关注盈利能力突出且可持续的高景气赛道。具体来看,看好三类投资方向,一是能源革命背景下的新能源产业。2022年“光伏+新能源车”等新能源行业渗透率提升的逻辑依然清晰且可预见、可跟踪,全市场行业比较来看,新能源仍然是2022年行业增速领跑的板块;二是产业智能化趋势下的高端制造业。在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国产替代加速的大趋势下,以半导体、消费电子等为主的高端制造产业的成长空间广阔,行业景气度有望持续向好;三是消费升级驱动下的新兴消费。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稳增长、扩内需的改革,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消费提质扩容,促进居民消费持续恢复。看好消费升级推动下的大健康、新兴消费等行业发展,如智能小家电、健康管理等。

同时,我们认为,今年市场机会将更加多元,行业分布上也会更加均衡。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的地产产业链、金融、农林牧渔等行业同样值得关注。

张杨:2022年开年以来市场跌幅较大,首要原因是科技等一些高景气行业经过较长时间上涨后的调整。叠加俄乌冲突,市场避险情绪高涨。但是这些影响可能都是较为短期的,并不会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回望A股历史,也出现过“危中有机”的先例,市场阶段性调整后也可能会带来新的投资机会。本轮居民增配权益资产的趋势并没有结束,我们对未来市场保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从行业来看,科技创新仍然是发展的主基调,会关注新能源产业链、人工智能、半导体芯片和高端制造等行业的发展情况。

徐小勇:整体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可能会延续宽幅震荡的特征。指数性机会出现的可能性比较低,需要重点关注结构性投资机会,因此自下而上对个股的挖掘将是重中之重。

中长期来看,“双碳”、“智能”将是贯穿时代的主题词。随着政策、资源的倾斜,技术的不断突破,相关产业将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变革,这其中孕育着丰富的投资机会。我国目前面临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挑战,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转变成以消费和科技为主导,中长期我们依然看好科技和消费板块的成长性投资机会。